地震科技馆设计怎样思考与规划减灾科普教育的内容,什么样的形式更简单被吸收?各地应当彼此学习,多多切磋,不断提高。实际上,各地不断在涌现一些立异的主意和做法,能够讨论和交流。在教育规划上,有这么几点需要重视。
一、加大防震抗震内容的展示和宣传
以往的一些科普教育展览,比较注意我们熟悉的地震学原理的介绍,介绍地球结构、分层、地震波是怎么传播的,地震活动的分布图等等。这些方面的介绍是必要的,但应该在现有基础上,注意加大抗震防震方面的内容和分量。
这点我们可以借鉴如日本和我国台湾的地震科普教育馆,里面有大量、细致的抗震内容的介绍。科普教育要考虑到受众的需要。而减轻地震灾害方面,最关心的是“什么样的房屋抗震?”“来了地震应该怎么办”等问题,这些问题,甚至比“地震波传播”等科学概念的了解更为迫切。想到观众的这些需要,就要根据需要,加大这方面的内容比例。
在台湾台中地震教育馆,对什么样的钢筋绑法有效、采用多粗的钢筋、如何排列更具有抗震性能等,都有实物和示意,对不同结构的当地的房屋,有着详细的解释和分析。
在我们的科普教育馆里,也要注意增加诸如,什么样的房屋结构是抗震的,砖混结构、土木结构、框架结构房屋的区别,不同结构房屋对地震的反应。又比如,抗震的柱子的横截面是什么样子的,钢筋的配比和抗震的关系。结合新技术,还可以介绍如,隔震技术、斜撑技术等等抗震技术的应用。
二、注重设计更多的模型
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,要注意多设计一些形象、生动的模型。有了模型,会更加直观、易懂,使观众很容易理解。这方面近些年已经有了一些创作,如反映沙土液化时对不同建筑物的影响的,如有圈梁和没有圈梁在震动中的不同反映的,如有剪力墙和没有剪力墙在震动中的区别的,等等,虽然有的模型比较简单,但表达了一定的效果,使观众能够清楚地鉴别抗震性能的优劣。
在这方面,甚至可以搞一些活动,征集一些可以展示抗震技术的科普模型创作。比如,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竞赛活动,告诉他们原理,让同学们去想象去设计,评出奖项,对获奖的作品,可以在各地的防震减灾科普馆推广使用。
三、设计多一些互动的内容
地震科技馆设计
比如,前几天参加厦门市512防灾减灾日活动,参观厦门市科技馆,科技馆正在进行地震科普教育的专题活动,有许多的简易模型,而且学生可以动手参与。比如,两块棋盘大的木板,中间以弹簧相连,在上面一块板上,放着许多的积木,学生可以搭积木,搭成房屋,然后利用弹簧使木板晃动,看看谁搭的“房屋”结实。
看着孩子们很有兴趣地在简易“振动台”上搭积木房子,当时我想到个建议,就是,不妨把这些积木设计得复杂一些,有些横木可以设计得有一些榫卯,可以勾连起来,这样连起来的支柱和横梁,具备了抗震的能力,这样搭成的房子和没有勾连搭成的房子在震动时对比,很容易看出哪种结构更抗震。
四、要考虑不同年龄组的实际接收能力来安排内容
在设计地震科普馆内容的时候,要注意是面向什么样的对象,是一般群众呢,还是学生,是大中学生,还是小学生,这对于设计内容的取舍很重要。
由于场地所限,一般要考虑成年人为观众主体,但又不能太过艰深,使得中小学生也可以从中获益。把防震减灾的措施、方法,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和展示,就达到目的了。内容确定之后,采取什么形式,各地可以充分发挥想象,积极创作,希望各种展示和模型丰富多彩,创意新颖。
五、鼓励专业部门向社会开放
气象、天文部门早就有定期向社会开放的传统,利用开放参观这种形式,让群众了解相关的知识。地震部门近些年也在逐步开放,一些直属单位,如中国地震台网中心、中国地震搜救中心、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,都尝试面对社会公众,让大家了解地震工作和地震科学是怎么一回事。
近年来,许多地方的地震局也有新的举措,都在自己办公楼里开辟专门的地震科普展厅,而且面向公众,把展厅大门开在街上,直接为市民服务,得到了市民高度的赞扬与评价。
加强防震减灾科普教学,正成为成社会一致的认可。很多区域都在使用各自的条件,建设一些防灾减灾的科普教学馆和教学基地,这项作业对于遍及防灾减灾常识,减轻地震等灾祸对人类的影响,有很主要的含义。
相关阅读:地震科技馆解决方案
江苏华辰 ∣一个有用的公众号
欢迎关注江苏华辰科技馆展品微信公众号,以便获取最新展品介绍,还有红包领取!